你以为买的是760公里的长续航南平期货配资,结果充满电跑不到500公里?
小米YU7最近因为实测续航“翻车”引发热议。
原本被宣传为“续航达成率93.9%,遥遥领先”的新势力电动车,在媒体实测中只跑了492公里,续航达成率只有65.5%。
不仅远低于官方宣传的数字,还被对比特斯拉Model Y狠狠打了脸。
回顾一下小米当初是怎么宣传YU7这款车的。
官方高调公布“760km续航”“续航达成率93.9%”“夺冠”,并配合车评人造势,甚至隐晦地把它放在特斯拉Model Y面前“比一比”。
不少消费者就是冲着这波宣传下订。
结果搜狐汽车实测显示,在两人乘坐、空调开着23度、胎压正常(2.9bar)的日常使用场景下,小米YU7只跑了492公里,直接比标称少了268公里。
这数据一出,官方宣传中的“高达成率”显得非常尴尬。
再看对比车型特斯拉Model Y。
它的标称续航是750公里,实测能跑到550公里,达成率大约是73.3%。
而且特斯拉还用了更宽、更耗电的255胎,小米是245胎。
按理说,小米应该更省电,结果反而更差。
当然,小米YU7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零下环境下,续航表现还不错,600公里还剩18%电量,表现优于不少竞品;再加上它的800V快充技术,5分钟充出230公里续航,也确实在补能体验上做得不错。
但问题的关键是:
宣传的时候,小米强调的是“常温下续航更强”,还用达成率作为卖点,这就让真实用户期望被拉得很高。
而现在实测出炉,落差太大。不少人感觉被骗了。
这不光是数字的问题,更是消费者信任感的问题。
其实小米这套“找车评人吹一波——再做一波宣传——用户上车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的玩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新能源车行业。
之前有品牌宣传2000公里续航,结果真实用户完全开不到这个数。
只是这次,小米也玩起了这个套路,在30万级的竞争激烈市场,这种“先造声量、再拼体验”的做法,一旦被实测打脸,用户反弹就会很大。
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PPT的。
堆叠配置再豪华,激光雷达再多,智能驾驶再炫,如果基础的续航体验都做不好,那最终还是会被用户放弃。
数据好看不等于体验好,宣传数字不能脱离实际工况。
新能源车行业的“宣传虚高”已经不是新闻,但像小米这样高调入局、立志“重新定义汽车”的新品牌,更应该慎重。
YU7的翻车,暴露的不只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宣传先行、体验滞后”的思维惯性。
消费者越来越聪明,车评人越来越透明,靠吹牛炒作带不来口碑,只会更快透支信任。
与其拼数字,不如踏踏实实做产品,把用户的真实体验放在第一位。否则,就算你短期热度再高,也留不住人心。
你觉得电动车续航虚标算“正常浮动”,还是该严格查清?
祝各位看官老爷马上提车
点“赞“和”在看”获取更多汽车好文南平期货配资
鑫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