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6岁的李美华从菏泽来到上海儿子家,帮忙照顾坐月子的儿媳和刚出生的孙子。她总是在凌晨4时许醒来,恍惚间,以为听到了山东老家的芦花鸡打鸣。翻来覆去睡不着,李美华轻手轻脚摸向厨房,看着炖补汤的锅上一闪一闪的指示灯发呆。锅盖沿凝结起水珠,李美华下意识地一次次用布轻轻拭去。6时,儿子起床洗漱,厨房里飘着葱花饼的焦香;儿媳夜里喂过奶,早上补睡前也要先吃点东西……很快配资在线,李美华一一备好。
“孩子需要,我得来。”这是很多来沪祖辈共同的回答。花甲甚至耄耋之年的他们迁徙到上海,成为都市中一个特殊群体,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另一种亲情演绎。甜蜜也交织着烦恼。陌生的生活环境、习惯差异造成的摩擦,还有远离故土的寂寞……他们用辛劳换来儿孙辈的笑脸,也在异乡的屋檐下,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
一带着牡丹来
三室一厅的房子是租的,李美华觉得自己像个客人。阳台上摆着从老家带来的一盆牡丹花。菏泽牡丹名扬天下,自己这盆花的叶子全蔫了,但她舍不得扔。“这盆花跟着我坐过13个小时的火车呢,到上海是凌晨4时30分,我跟儿子说不用接,我舍得打个车到家。儿子笑我,告诉我下车的站是松江站,离他家远着呢。”
在此之前,李美华只来过上海一次。那是儿子2019年刚工作的时候。今年孙子出生,从不开口要求帮忙的儿子,跟李美华商量是否能来上海,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甚至没跟老伴商量。儿媳是常熟人。亲家母有工作,一直请假照顾产后的女儿不是长久之计。儿子儿媳觉得李美华是农民,没有工作是一大“优点”。李美华第一次发现,这个“优点”竟让儿子脸上有光,于是毫不犹豫地奔赴上海。
在菜场,李美华有个特殊本领,仅凭手指触摸鸡蛋就能判断其是否新鲜,就像年轻时在麦田里摘穗,闭着眼都知道哪株籽粒饱满。李美华说家里吃得最快的菜就是鸡蛋,但没想到和儿媳第一次正面冲突也是因为鸡蛋。李美华认为煮鸡蛋和蒸蛋羹最有营养,可儿媳受不了天天这样吃,她喜欢煎荷包蛋,而且还要放糖、酱油和葱花。
李美华不想妥协,没想到儿媳竟哭得一塌糊涂,在客厅里发脾气。李美华劝她不要激动,不要吓哭摇篮里的婴儿。儿媳却直接打开门冲到门外,在公共走廊里大声哭泣,还不让人靠近,引得隔壁邻居都出来观望。李美华只好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请假回来劝慰老婆,安抚情绪把她拉回家。
从那天起,李美华再也不敢煮鸡蛋。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那以后,儿媳妇竟整夜睡不着,情绪也一直不稳定。2月底,因为“天冷带不带婴儿出去晒太阳”的问题两人争了几句,儿媳马上给丈夫打电话叫他回来。没达到目的,她就一直将自己关在卧室里不出来。
那天李美华的儿子工作到半夜才回家,儿媳居然又上演了在公共走廊哭诉的一幕,左右邻居投诉到物业。李美华看到儿子蹲在地上苦苦哀求儿媳,她躲进厕所,也哭了。
产后的儿媳情绪不稳,作为婆婆的李美华坚守在上海照顾儿子一家。受访者供图
其实李美华也理解儿媳的压力,尤其是3月10日从儿子那里知道,儿媳原来患了产后抑郁症。李美华以前在新闻里听过这个名词,却没见过是什么样子。亲家两口子都赶到上海,家庭会议是在诊室外的走廊开的。“老婆带小宝回常熟静养,我每周五搭高铁过去。”儿子转向李美华说出决定后,声音轻得像犯错的孩子,“妈,您要想待在上海就一直住着,您要是想回菏泽……”
李美华没回菏泽。她每天给儿子做早饭、晚饭配资在线,洗衣服,给阳台上的盆栽浇水……她还买了好多维生素,因为听说抑郁症患者要多吃维生素,李美华买来快递给常熟的儿媳。每天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和孙子视频的那几分钟。有时候,远在山东的老伴也给她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总是假装信号不好匆匆挂断。
李美华说,4月正是牡丹开花的季节,牡丹也不好养,但只要精心照料,总有枝繁叶茂的一天。“过段时间等儿媳病养好了,还需要我在家。我等着她带孩子回来。”
二 “沪漂”13载
每天午休时分,位于浦东张江一幢高楼的26层,公司部门总监林悦总是习惯性打开手机小程序,查看父亲林建国的走路轨迹和定位。手机会准时震动,父亲也会准时自拍一张发给他。这是父亲生病后父子俩心照不宣的报平安仪式。
去年,林建国去世了,享年76岁。那段时间,林悦总是回想起以前家里冰箱门上贴满的便利贴,“热水器点燃按钮在右边压住松开”“洗碗机盐仓放一块”,最醒目的是“每周六16时30分带朵朵上舞蹈课”……那时候,一个硕大的计时器总是吸在冰箱门上,好几次父亲在沙发上迷糊睡着,都是被计时器尖锐的响声惊醒,匆忙去照看炉子上烧着的热水。
林建国在世时,一直靠着冰箱上的计时器不断提醒自己做好每一项家务。
去世的时候,林建国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3年。每当回忆起父亲这些年的经历,林悦都充满了感慨。林悦老家在陕西,高中时以优异成绩保送上海交大。2002年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一家知名科技大厂,一直打拼事业的他结婚早却生孩子晚。父母都是西安国企的干部,开朗明事理,虽然表面上不催促林悦,但孙女一出生老两口马上来到上海照顾孩子。林悦笑称自己是“沪漂青年”,爸妈是“沪漂老人”。
2011年,孙女朵朵出生,林建国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他把火车票夹在旧台历里,日期旁标注“抱上孙女朵朵”。此后,这本台历成了他的日记:2013年,孙子洋洋出生;2013年12月17日,洋洋吐奶弄脏衬衫;2014年谷雨,儿媳第一次化疗……
那是林建国“沪漂”的第三个年头,儿媳确诊乳腺癌后,林建国与老伴的时间被切割成精确的模块:5时30分起床煲药膳,7时20分送朵朵上幼儿园,全天带洋洋……“他像台老式挂钟,发条锈了也不肯停。”林悦回忆起父亲有次买菜,拎着大米冒雨回家,却在楼道里滑倒,保洁员发现时,他刚爬起身,坐在楼梯台阶上喘息。还有一次,林建国带孙子洋洋在小区里散步,碰到一条没有拴绳的中型犬,为了保护孙子,林建国被狗咬伤,住院住了一周。
有一次,林建国在小区发现一辆“陕A”车牌的车,他每天绕道去想偶遇车主,直到发现车主是一位年轻姑娘,才悻悻离去。“要是车主是个老汉,我肯定要递根烟,说上两句陕西话唠上几句。”林悦至今记得,父亲把这事当成笑话说给家里人听时,话语间流露的寂寞与无奈。
儿媳的治疗持续了两年,两位老人照顾她的同时也悉心抚育着孙儿们,从襁褓婴儿慢慢长大。林悦记得自己小时候爸妈都忙着上班,爸爸上班的地方很远,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去外地培训,所以他被送去奶奶家托管,一个星期才能见爸妈一次。“那些记忆早就残缺不全,直到看到父母照顾我的孩子时,我也像是找回了童年缺失的那段时光。”享受着天伦之乐,也面临着因疾病、老家亲人离世等带来分身乏术的无奈。
林悦知道父母其实一直没有适应上海,他们想念老家的安逸闲适,怀念那些身边有一大堆亲人和朋友的生活,一直盼着能回到熟悉的故乡,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万万没想到,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妻子的病也控制住了,父亲又患上了癌症。”
2023年春,林建国确诊肺癌晚期。他说:“现在倒真是要回去了,只是不知道回的是哪个‘家’。”林建国的床头柜摆满了药瓶,左边是上海医院的靶向药,铝塑板上印着英文说明;右边是西安老中医的褐色药罐,罐身还贴着老家亲人祈福送来的福字;还有一个13年前从老家带来的搪瓷杯,那一直是林建国不肯扔的喝水杯,杯上“先进工作者”的红字早已斑驳。
孙女、孙子每天都会来看爷爷奶奶,软软的童音安抚着病痛,儿媳也时常拿自己的抗癌经历鼓励老人。林悦总是祈祷会有奇迹发生。最后一次化疗后,林建国从病床上坐起,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他叮嘱林悦:“农历三月初九,该给你爷爷上坟了。”山路不好走,林建国在餐巾纸上画了幅歪扭的路线图,从西安火车站到祖坟的土路,连哪个岔口都标得仔细。
去年秋天,林建国在上海平静地走了。按照老家规矩,冬至那天,林悦将父亲的骨灰落葬回西安,按照父亲生前画的那张地图,葬在爷爷的坟旁边。今年清明,林悦发现母亲在雨中往老家方向烧纸,锡箔灰被雨打湿前,他看清了黄纸上写着父亲的名字,后面是“团圆”两个字。
三想再当医生
林建国的追悼会上,小区邻居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他们中有不少也是“沪漂祖辈”。邻居杨雯叶和老伴来自哈尔滨,双双提前三年退休来上海照顾女儿和外孙女,平日里和林建国夫妻最谈得来。
杨雯叶以前是哈尔滨一家市级医院的检验科主任,小区里大人、小孩的化验单总是拿给她看。林建国生前的各项检查单数据杨雯叶没少帮忙解释,她也总是提醒小区里其他老人要注意体检。林建国去世前还半开玩笑说:“杨医生应该在上海当医生,她说的话老人们都能懂。”
可能是受这句话启发,57岁的杨雯叶打印了自己的简历,拿着所有的职称证明跑了小区半径5公里的所有社区医院,毛遂自荐想找一份检验师的工作。每家医院都给了她面试机会,还有一位院长亲自接待她,表示对她的资历都满意,就是只上半天班的条件无法满足。
杨雯叶没有气馁,她觉得等外孙女再大一点,自己也许还有机会。能在上海的医院工作是她的心愿。“上海的机会多、发展快,现在社会上说60岁老人可以再就业。”她的话语间充满希望。
李美华、林建国和杨雯叶只是上海数十万“沪漂祖辈”的缩影。他们为亲情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咀嚼着甜蜜与寂寞交织的滋味,为子女的家庭作出巨大付出,也在异乡城市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是最具家庭亲情认同的国家之一。传统的家庭连结模式和人们对家庭的情感投入,在当下依然强烈。中国人常说“养儿防老”,但在很多“老漂族”看来,他们并未期待儿女有所回报,而是希望看到儿女甚至孙辈结婚生子、四代同堂。这种期待能为老人们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对于大部分“老漂族”来说,到大城市为子女带孩子,是在完成一种使命,他们是带着使命感在城市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对此有过系统研究。她认为,当孙辈出生之后,父辈和子辈之间有着双向需求,父辈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子辈需要父辈帮忙照顾家庭、减轻压力,因此有了人口的流动。“在孩子的照料上,年轻夫妻更信任长辈,而且雇佣保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他们会首先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直接向市场购买服务。”
不少专家认为,这对都市托育服务的普惠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配资在线,政府和市场应同时发力,推动居住社区、工作园区附近设立更多育儿场所,减轻家庭照料孩子的压力。让“老漂族”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找到自己的乐趣。
鑫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